继续教育

  • 人工智能赋能继续教育的逻辑理路、困境审视与实践进路

    王天兵;左腾;

    在数字中国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针对继续教育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碎片化学习场景、产教融合等特性,深刻重塑继续教育生态体系。从价值逻辑、技术可行和政策导向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继续教育的逻辑理路,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技术应用伦理风险、主体角色转型压力等现实挑战,提出了“优化供给结构,推进均衡资源配置与供需对接”“强化伦理治理,构建安全可信的智能教育生态”“促进角色适应,推动主体能力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实践进路。

    2025年11期 No.31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部直属院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路径探索——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本部为例

    齐富;何燕芝;

    当前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阶段,其招生工作也面临多重挑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教育部直属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招生困境,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市场机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本部招生服务供给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的现状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聚焦政策引导下的良性竞争、重构招生服务体系和实施校本部示范工程进行招生路径探索,以期构建高效、公平的招生机制,促进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No.31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

  • 数智赋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何、何为与可为

    代宁;

    数智技术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改革新思路,注入发展新活力。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从为何、何为与可为三个维度构建数智赋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通过“为何”实现价值认同,经“何为”形成路径聚焦,最终通过“可为”转化为实际效能。在“为何”层面,数智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革新驱动教育形态升级、产业变革重塑人才结构、数字鸿沟-倒逼教育公平等方面存在深层耦合,构成改革逻辑。在“可为”层面,通过高清晰定位,明确定位导向;高效能服务,体现价值追求;高质量应用,瞄准目标指向,形成结构化改革方法论。在“可行”层面,数智赋能需遵循“供给端基建重构-需求端流程再造-应用端生态重塑”的递进逻辑:供给端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数智基建升级,需求端以数字化再造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应用端通过分层技术渗透提升系统稳态演化能力。

    2025年11期 No.31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叶枫;

    教师继续教育是推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内涵和结构,认为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部分功能特点构建的,旨在服务职业教育教师终身发展的复杂系统,由理念系统、资源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评价系统五部分构成,并依此从顶层设计、资源供给、信息技术、制度建设、管理评价五个方面出发提出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机制和建设路径。

    2025年11期 No.31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演变、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

    周如俊;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命题,承载着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政策遵循“工业化需求驱动-教育体系适配-技术革命倒逼”的螺旋式演变轨迹,历经奠基期的体系构建、探索期的多元尝试、混合期的交叉融合,最终迈向清晰期的战略定位,折射出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需求、教育体系以及技术革命在“分类”“混合”“分层”“跃迁”演进中博弈。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目标语义模糊、体系衔接断裂、生源结构矛盾、人工智能冲击四大现实困境,提出六大优化路径:分层定位,构建阶梯化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打造命运共同体;教学革命,重塑创新生长范式;师资升级,培育双导师队伍;体系融通,打通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成长多通道;人工智能赋能,适应性改造。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5年11期 No.31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探讨

    刘小俊;

    随着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加速演进,以新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生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五金”建设是职业教育核心办学能力内涵式建设的发力点与关键任务。传统职业教育存在双师建设不实、专业设置滞后产业迭代、课程供给不足、教材数字化建设薄弱等问题。基于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以共同体连接产业和专业,开发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路径,打造“实践项目跟着生产转”的实践教学新生态。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导向,通过“五金”协同建设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闭环,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025年11期 No.315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涉农职业教育的困境及策略

    张檀秋;杨雯雯;李雅倩;

    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既是未来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涉农职业教育,有助于创新涉农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涉农职业教育的互动实效性以及提升涉农职业教育的环境适应性。在当前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涉农职业教育面临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技术伦理、体制机制、社会文化等方面。有鉴于此,应从“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GAI技术自主可控”“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打通体制机制卡点堵点”“推动智能向善向好,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效嵌入涉农职业教育。

    2025年11期 No.31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老年教育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老年大学虚拟校园建设探析

    郭高鑫;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老年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背景下,从推动老年教育数智化转型及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老年大学虚拟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旨在为构建数字老年教育新生态提供思路。基于多模态和适老化设计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从老年学员、教师、管理层角度分析痛点及需求并从技术驱动、生态重构、机制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构建安全可靠的适老化交互基座、虚实融合的课程及社交体系,最终形成兼具技术与情感支持的老年教育新范式。

    2025年11期 No.31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扫除数字文盲: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的逻辑确证与体系建构

    代金亮;房香荣;

    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与聚合为现实世界的人创造了全新的数字虚拟空间与数字身份,老年人作为典型的数字弱势群体,在接受数字素养教育、享受当代数字福利、融入数字虚拟空间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逐渐沦为数字文盲。数字技术的发展不能忽略老年人的客观诉求,但现有研究过分强调外部技术因素对老年人的制约,鲜见对老年人自身数字素养因素的考察分析。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老年人身份的对等迁移,将传统的线下教育活动转移到去中心化、平权化、虚拟化、网格化的网络空间场域,老年人有权基于受教育权的防御权及受益权要求国家和企业给予特殊关照,以公民的受教育权为统摄可尝试建构体系化的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方案,同时避免不断泛化涌现的新兴数字权利对稳定的法律研究框架造成冲击。

    2025年11期 No.31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教育

  • 教育强国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目标”适配性研究——基于2013—2024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牛雅惠;井西晓;

    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工具-目标”适醒性分析框架,通过文本分析法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政策工具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能力建设工具过度集中于师资培训等基础能力提升,而对教师职业发展、流动激励等领域的工具创新不足;激励与系统变革工具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导致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多元目标实现存在短板。构建动态适配的政策工具箱,形成多维协同的治理机制,为破解乡村教育振兴困境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11期 No.31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师教育治理的体系结构与协同机制探究

    左崇良;

    教师教育治理是多主体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协同治理,现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探究教师教育治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教师教育“善治”之道。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需要创新教师教育治理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政府“简政放权”,把高校、中小学、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出来,把社会参与教师教育管理和提供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共治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2025年11期 No.31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比较与借鉴

  • 教师数字素养:历史演进、经验总结与培育路径——以欧洲以及美国、日本为例

    刘冬冬;赵超琳;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的践行者,其数字素养水平影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发展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欧洲以及美国、日本教师数字素养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经验为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开展多主体协作的教师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学习共同体、开发数字化评估工具与标准等。这些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现实指导和基本参照,具体包括: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教学空间环境;构建多主体、混合式、一体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教师数字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研制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工具与标准,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

    2025年11期 No.31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终身教育:嬗变、特质、启示

    高磊;魏智勇;

    系统梳理了日本终身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本土化发展至今终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演进轨迹,说明了日本终身教育呈现的五大结构性特征,即立法体系结构化、高等教育引领作用、终身教育基层社会服务中心作用、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终身教育资金资助体系。并基于日本终身教育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在法律建设系统化、高等教育参与、终身教育网点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资金配置五大方面向日本学习的借鉴路径,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验。

    2025年11期 No.315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分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以欧洲ECTS、韩国ACBS与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

    方佳丽;熊格生;

    基于欧洲、韩国、浙江省的实践与相关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分析治理体系-运行模式-认证制度-技术平台四维差异,服务学分银行国际一体化建设。研究发现:三地学分银行模式均为多元协同机制——管理委员会与学分银行,但治理层级与约束机制存在权力分配差异;以学分包容性赋能弱势群体重塑治理范式,但标准化与本地化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立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转向能力认证,但覆盖范围与权威来源存在层级性差异;共筑机构协同网络与技术平台,但技术焦点与价值根基呈现制度文化适配性差异。国际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路径是构建聚焦于共识性框架与弹性治理、权威互认机制、可信技术平台支撑三个方面且权责适配的“互认枢纽”治理框架。

    2025年11期 No.315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工作者论坛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乡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博弈困境及其纾解

    周信杉;唐晨阳;郑惠之;

    办好乡村教育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载体,数字教育资源以其可复制、可共享的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支撑。当前乡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供给面临供给内容“丰富性”与“适切性”整合困境、供给形式“碎片化”与“系统性”结构矛盾、供给渠道“多元”与应用“单一”的冲突特性等现实问题。据此,应通过弥合“错位补给-真实需求”的供给行动张力、构建“多元协同-全链整合”的资源治理格局、完善“能力进阶-技术适配”的资源应用模式,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持续助力。

    2025年11期 No.315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教”协同创新的立法:缘何可能与如何可为

    戴仁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既需要立法赋能,又需要法律保障。高等教育的现有立法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立法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法》修订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立法带来了“契机”;继续教育地方立法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立法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需要以法律为保障,整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现有法律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层面继续教育立法”“深化立法研究,实现‘三教’协同创新的立法”“出台专项政策,构建‘三教’协同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真正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2025年11期 No.315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延迟退休政策下适龄劳动者的学习困境与突破路径

    付尧;李中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结构转型,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缓解劳动力短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教育年限延长与知识技能迭代加速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提升教育效能应对政策实施中的挑战,成为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系统分析延迟退休政策背景下教育对人才结构优化、生产效率提升、个体价值实现的多维价值,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代际教育梯度显著、国家资历框架断层、产教融合机制不畅、企业培训投入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政策优化、终身教育体系重构、校企协同生态共建、企业内生动力激活、数字化技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意识培育六大路径,形成教育赋能与延迟退休政策的协同优化机制。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No.31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