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

  • 高校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融合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依循

    侯传;杨美成;邹金城;

    高校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目标和功能的重构与互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共同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当前,两类教育的内在衍生逻辑形成了“供给-模仿”的发展陷阱,在融合发展中面临政策滞缓、资源壁垒、师资阻滞、评估偏差等现实困境。高校继续教育要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打破与全日制教育的传统界限,将从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到中观层面的“教-学”生态重塑、资源共建共享再到微观层面的学分转换作为路径,实现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培养方式的融合创新。

    2025年10期 No.31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工智能赋能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突破

    张勇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正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载体,其高质量发展亟须构建智能技术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当前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仍面临教学数据治理的复合风险、教育服务主体的适应性断层、技术成本管理的结构失衡、质量评估的范式冲突等挑战。基于此,提出构建可信的教学数据治理体系、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主体能力、创新可持续的技术管理模式、创建智能时代评估新范式等应对措施,以期为继续教育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No.31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开放教育

  • 开放大学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困境与路径

    刘芷楠;王学珍;

    开放大学以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历史使命,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重点任务。各地开放大学在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也存在服务定位有待厘清、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健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力度有待加强、回应多元主体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等困境。未来开放大学应深化内涵式建设、构建一体多元协同机制、加速数智赋能终身教育、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贡献重要力量。

    2025年10期 No.31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开放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王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的要求。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是对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深度回应,是提升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开放大学需通过更新“开放”理念、重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数智赋能监控体系等策略,搭建数据驱动的质量保证闭环,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呼应学习型社会需求,为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导向,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No.31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职业教育

  • 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职普融通发展的逻辑、困境与应对路径

    贾豪杰;邱小健;

    职普融通作为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驱动下,职普融通不断深化发展,既契合了教育强国战略对多元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研究发现当前职普融通存在认知困境、课程瓶颈、制度壁垒等现实困境。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构建灵活融合的职普课程体系、健全职普融通的保障制度是破解当前职普融通难题的突破路径。这种三维应对路径为今后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并给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力。

    2025年10期 No.31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职业教育教材监测评价的价值导向、标准框架与实施路径

    张斌;方圆;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在引导学生德技并修、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教材监测评价既是杜绝防范教材质量问题和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要之举,也是顺应新时代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应有之义。在全面分析职业教育教材质量价值导向基础上,建立涵盖教材指导思想、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材呈现形式的监测评价标准体系,阐述开展教材监测评价的参与主体、关键环节、方法与程序,并提出职业教育教材监测评价实施路径:完善教材监测评价组织体系;构建全面覆盖、多维研判的监测评价体系;实施点面统筹、普适赋能的监测评价技术路线;以评促改,强化监测评价结果反馈及转化应用。

    2025年10期 No.31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历史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数智化路径探索

    陆雅琦;昌成明;

    在国家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其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数智化时代,乡村历史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存在融入力度弱、融入方式单一、融入对象受限、融入载体局限、融入效果趋弱等现实困境。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及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乡村历史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数智化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立体化文化育人体系;拓展融入路径,搭建数字化教学媒体矩阵;鼓励文化输出,组建信息化教学育人团队;深挖文化价值,探索多元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融入质量,构建常态化文化传承新格局。

    2025年10期 No.314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师教育

  • 重塑师能: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银龄教师接续从教的隐忧与应对

    张聪;

    积极老龄化是理解银龄教师行动的重要视域,接续从教体现着银龄教师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人生抉择。当前,银龄教师在支教支研的过程中正面临着主体、关系、空间、专业、学术等不同维度的系统性隐忧。为高质量推进银龄教师接续从教,相关部门应完善政策体系,援派学校应优化保障机制,受援学校应建构有效策略,而银龄教师应审慎应对自身接续从教的生命意义。

    2025年10期 No.314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交叉融合教师教育和人工智能:价值、内容、路径及展望

    路红;赵玉琴;

    教师教育与人工智能(AI)交叉融合衍生出新兴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相关内容目前国内学界缺乏系统梳理。采用系统综述法,对2016—2025年间46篇文献,围绕二者融合的价值、内容、路径、展望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融合价值在于优化育人生态以驱动教师教育环境变革,为教师教育带来机遇以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内容侧重在AI背景下教师教育目标、课程、实践、模式和评价等的创新和变革;融合路径遵循问题导向、理念先行和主体对话原则,推进二者分阶段、分层次、分主体的深度融合,在深入研究教师知识、角色定位和能力素养基础上重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和更新技术,形成“双向升级、深度融合”的闭环。未来应从技术取向转变为价值取向,致力于将AI转化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内生力量,实现二者啮合传动、相辅相成,以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师教育图景。

    2025年10期 No.314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与实践路径

    杨俊铨;刘婉;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传统教师形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而未来教师则需兼具教育家精神与数字化素养。重构教师形象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更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对信息化与智能化社会,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传统师生关系松散,学习空间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能够助力教师形象重构,而教育数字化的推进则为这一重构提供了可能。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的中坚力量,需融合多元文化,汲取教育家精神,并锤炼数字素养,以重塑适应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2025年10期 No.31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老年教育

  • 实施农村老年人数字教育的内驱、困境与策略

    黄德桥;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数字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农村老年人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在数字时代也面临新挑战与新需求。当前,农村老年人面临数字技术更迭带来的隔阂感和缺失数字教育的失落感,实施农村老年人数字教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农村老年人数字教育政策工具之困、学习主体之困、技术传授之困、机构供给之困、补贴资助之困,提出完善政府政策保障、进行培训主体画像、开展分类分批培训、夯实培训机构兜底、实施精准资助支持等纾解策略,以此推动农村老年人数字教育可持续发展,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5年10期 No.31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CBBE模型的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品牌建设研究

    万美晨;

    随着老年教育市场需求激增与竞争加剧,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品牌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基于CBBE模型,以解决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品牌建设现存问题为核心展开研究。首先,剖析老年教育市场规模增长、受众需求多元化等潜力以及资源分散、品牌认知度低、课程价值失衡等挑战,明确品牌建设对开放大学提升竞争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战略意义,并论证CBBE模型在老年教育品牌建设中的理论适配性。研究进一步指出,开放大学存在的品牌显著性不足、内涵同质化、响应迟滞、关系松散等困境。最后,针对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构建CBBE模型框架下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品牌建设模型实施框架,从品牌识别的在地化符号转译、品牌内涵的课程结构性创新、品牌响应的生态化触点重构、品牌关系的协同化网络拓展等维度提出优化策略,为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品牌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2025年10期 No.314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区教育

  • 社区教育生态优化的困境剖析与化解路径

    冯攀静;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系统内要素的共生关系与协同效应,以及通过自适应调节机制实现教育生态的稳态维持与可持续发展。当前社区教育生态面临内生性矛盾、外源性约束、空间非均衡、参与者角色异化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些难题,提出从政策重构、认知培育与资源整合三个维度综合施策:在政策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体系,打破现有治理格局中的壁垒;在认知层面,培育居民的生态认知与社区认同,激发其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在资源层面,依托数字平台搭建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高效利用。通过有效施策,可以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弥合资源分配的结构性鸿沟,进而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0期 No.31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互嵌路径研究

    马佳;李贵斌;黄登玲;

    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互嵌发展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民族精神培育意义重大。基于学习型社会理论,揭示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在互嵌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如资源整合碎片化、代际适配难题、制度保障挑战。提出从制度互嵌、实践互嵌和保障互嵌三个维度构建“教育-文化-治理”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政策协同、文化记忆重构与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价值理性回归,以期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文化浸润功能,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10期 No.31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 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的价值、困境及突破路径

    戴婷婷;王健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强调特殊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特教特办”政策的实施、促进残障学生主体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数字鸿沟以及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凸显,人工智能在赋能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应直面困境,通过政策支持、研发管理、家校协同、教师智能素养与胜任力提升等路径化解风险挑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No.31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路径

    白栋才;刘红芳;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教师面临“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备课系统、数据诊断平台等技术,能够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资源生成效率与质量、促进个性化教学与辅导、增强教学设计创新能力、激发教师角色转变、推动教育公平。乡村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也面临技术焦虑之困、教学融合之障、数据伦理之险、基础环境之艰。基于人工智能给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素质提能认知转型、深度融合多举提效、隐私联防法治强基、基建优配资源造血四个优化路径。

    2025年10期 No.314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比较与借鉴

  • 芬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发展历程、演进逻辑与经验启示

    郑琦;王婷婷;

    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同的悖论,芬兰经验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多维启示。通过构建制度协同、文化嵌入、协同治理三维分析框架,解析芬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生成机制,发现芬兰通过法律强制与政策工具的协同,形成制度刚性保障;依托平等主义价值观的制度化赋权与终身学习文化的符号化传播,重塑职业教育的文化合法性;通过创新校企契约治理与家庭代际传递机制,形成利益相关者协同共治网络。其成功经验启示我国构建法律、政策、资历的协同体系,重塑技术尊严符号系统,实施教育公平的补偿政策。突破了制度中心主义范式,揭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多维共生逻辑,为破解中国职业教育认同困境提供新视角。

    2025年10期 No.314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与借鉴

    虞梅;

    在促进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德国充分发挥法律的基石性保障作用、提供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有相当广阔的培养内容、培养时间确保职业教育教师达标性、多型性设置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畅通了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渠道等成功经验,与我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少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尚未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教师准入资格、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职业化与学术性间的平衡、缺乏职前职后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考核评价对职业教育教师不具针对性、职业教育教师来源渠道有限等问题具有对比性。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时,我国应采取“强化立法保障,严控选拔标准”“提高职业认同,增强身份意愿”“采用不同路径,创新培养方式”“注重能力导向,强化课程融通”“拓宽准入渠道,强化认证流程”“明确考核内容,实施动态考核”等措施。

    2025年10期 No.314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